利来最老的品牌官网首页

利来最老的品牌官网首页

人民日报刊文:珍惜一粥一饭 厉行勤俭节约

  “育秧、插秧、施肥★、灌溉、收割……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可知道这小小的一粒粒米是怎样来的吗?”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本里★,讲述了一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不凡旅程★。

  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倡导勤俭文明廉洁过节,持之以恒纠‘★’树新风★”是其中重要一条★。前不久,一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的印发,也体现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重要要求。

  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山脚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村坐落于此。村中至今保存着许多古民居,犹如一座“活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浙江省衢州市,在距今约9300至8000年的皇朝墩遗址环壕聚落内,炭化稻米的存在证实了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辉煌。一片迄今已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古水稻田★,成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动缩影。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循环往复的农事活动★,孕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也把勤俭节约的精神刻进中华民族的血脉★。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习在谈到“坚持节约优先★”时曾引用的这句经典,出自明代著名改革家张居正《论时政疏》★。“有”与★“无”、“裕★”与★“乏★”的辩证思考★,蕴含了倡导节俭节制★,反对奢靡浪费的价值取向。

  他看到,红军大学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学员们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他写道:★“()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彭德怀)有一件个人衣服……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

  节俭朴素、谦虚谨慎,困难时不低头,丰裕时不奢靡★,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欲治国者必先齐家。司马光不喜奢华并注重节俭★,不仅为后世百代留下了治国的历史借鉴《资治通鉴》,还为后人留下了治家的实例典范★。”司马温公祠原馆长王在京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古老的农耕社会,粮食是人们生存★、繁衍的重要资源,每一簇稻穗、每一块麦田★,都凝聚着农人的汗水与希望★。珍惜粮食、勤俭节约,不仅是对资源的珍视★,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生命延续的敬重。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后,有一篇改革文章《陈六事疏》★,就是在《论时政疏》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谈到如何★‘固邦本’时★,再次提到要厉行节俭,★‘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天津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倪明胜说。

  “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在其著有千余字的家训《训俭示康》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他旁征博引,阐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并引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将★“俭★”与★“奢★”所导致的后果一一说明★,教育子孙后代要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的光荣传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之风★,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把握其时代内涵,让勤俭节约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

  一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的灰色中山装,被静静保存在纪念馆的玻璃展柜中。衣领挺括如初★,可细细看去,平整的布面却有着多处磨损、破洞和织补★。这件衣服,周恩来穿了20余年。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穿着这件中山装★,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再次发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号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观。

  “你看,这是稻米,这是小米,那是小麦★、黄豆、玉米★”“过了惊蛰节,整地不能歇★”,在首都粮食博物馆里,68岁的刘利民正给小孙女认真讲着★。“我嘛,就是想让孩子了解粮食是怎么来的★,从小就懂得‘粒粒粮食汗珠换’的道理★。”

  “从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务必’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个务必’★,不变的是中国遵循的宗旨、优良的作风以及一脉相承的自觉和清醒★。”讲解员吕静向游客娓娓道来。

  在城市,越来越多人把反对浪费、崇尚节俭落到一点一滴的日常行动中;在农村,★“杜绝浪费★”被更多地写入村规民约★;在校园,厉行节约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自古以来被看作是修身之基、齐家之要★、治国之道,成为代代相传的中华美德和宝贵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到出台反食品浪费法、发布《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从坚决清理★“舌尖上的浪费”突出问题到开展“光盘行动★”、启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一系列举措引导了正确的消费观念★,扭转了粮食浪费态势。

  山西运城,司马温公祠★,红墙青瓦间庭院深深。★“故里先贤司马光,家规传世万年长。我辈理应知荣辱,谨记教诲美名扬。”如今,这里已是一处家风家教传承基地,不少游客正在沉浸式游览★。

  习指出★,★“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在河北平山★,滹沱河畔,一座西柏坡廉政教育馆,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学习。1949年的河北西柏坡,进京“赶考”之前★,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此“两个务必”成为党执政的重要法宝。

  600多年前,初迁此地的余姓先人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写下一副对联。其后百载如一★,后人以此为旨修身持家。大余湾村中的大门都是外宽里窄★,折射出这一家族★“宽进窄出★、勤俭节约★”的治家理念。

  从一艘小小红船到一个个简朴窑洞,从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代代传承,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新征程上焕发勃勃生机★。

  以俭修身、勤俭传家★、尚俭治国,勤俭节约的基因始终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周易》提出“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有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资治通鉴》中写★“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节俭是生活态度,是家庭美德★,更是一国夯实执政根基的重要基石。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朴素古训★,是对后人的谆谆教诲,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存密码”★。

  一粒米虽小,可照见一家一户的文明修养★;节约事★“虽微★”,可助社会和谐★、国家富强。

  在江苏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一堂“大思政课★”刚刚开讲★。★“周恩来总理始终把勤俭放在第一位,衣服补了又补★,一生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来自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志愿讲解员郭诗雨说★。

  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人永远不能丢的优良传统★。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更有助于将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塑造为社会风尚,凝聚起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不断续写中华美德。

  ★“旗帜鲜明地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坚决反对奢靡享乐之风,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之风,让勤俭精神广为弘扬,勤俭意识深入人心,勤俭行为化为自觉,真正使崇尚勤俭成为社会风尚★。”习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指出。

  “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1936年★,为了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重重封锁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采访。

  ★“推荐这种小份菜”★“这个套餐包含了主菜★、配菜、主食和饮料★,都是少而精”★“这种小碟装很好,可以品尝多种口味”……如今,★“光盘行动”成为消费风尚,“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是种新“食”尚。

  在河北河间大庄村★,村里建起红事大厅,年轻人结婚办婚宴只需食材费。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说:“在我们大庄村,婚事新办已经成为年轻人中的一种风尚。”

  纵观古今,大凡在品格和事业上有所成就者★,都将勤俭视为立身之本★。我国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崇勤尚俭”总是其间重要一条。

  “乐于平淡、不慕奢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筑家庭廉洁防线……”在青海西宁★,一封写给党员干部及其家庭成员的廉洁家风倡议书,道出了俭与廉的密不可分★,让★“俭以养德★,廉以立身★”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

  ★“稻★、黍、稷★、麦、菽……每一粒粮食真的来之不易!”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农耕体验活动上,二年级学生杨睿谦捧着粮食,和妈妈分享劳作后的感触★。

  斯诺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序言中提到“(这)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如今,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传承和弘扬勤俭节约的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浪费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关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关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勤俭节约,这一优良美德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持之以恒地将勤俭节约的精神传承下去★,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END--



扫码关注我们

CICT Mobile

微信号|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