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最老的品牌官网首页

利来最老的品牌官网首页

一次穿越世纪的新华社影像之旅

  同时,展览专门策划设置了“浴血新生”内容板块,将展览内容的时间轴向前推移18年,以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作为整个展览的起点,重点反映新华社作为党的新闻机构于革命战争年代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工作,以及红色新闻摄影工作者们英勇无畏的努力奋斗★,以生动鲜活的视觉化表达★,回顾了中国人民和革命军队在中国领导下浴血奋战★,一步步走向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

  当新华社国内外分社在当地举办此次摄影展的分展时,为方便主展内容与当地内容相结合并保证合适的展览体量,编辑团队在北京主展的基础上精简展览照片,制作了篇幅为259张的图片展精编版★。无论是主展,还是分展精编版,新中国照片部分不仅做到了对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内容的全覆盖,而且确保了1949年至2024年每年都有照片入展。精品厅的30张照片则确保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近一个世纪里的每一个十年都有精品力作入选。

  但是★,从中国照片档案馆浩若烟海的新闻照片馆藏中选取区区数百张精彩瞬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从2024年3月上旬开始,展览编辑团队在数月里连续夜以继日地开展选片工作★。对从革命战争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字化影像进程开始前数十年的新华社发稿照片,编辑们基本上是通过地毯式浏览的“笨办法★”对相关年份发稿的全部图片一一查看;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影像数字化进程开始后★,发稿量以几何式增长的年份,编辑们则采用浏览图片、梳理过往摄影图书精彩瞬间、同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图片挑选★。除了从新华社稿库中寻找精彩画面外★,新华社摄影部还发动在职和退休的摄影记者们自荐★,以便收集更多优质影像★。艰苦的选片过程持续了四个多月★,第一阶段初筛选出照片近1万张。选片编辑团队组织多次内部看片会,参照一些著名新闻摄影比赛的评选规则★,以多轮投票方式“缩小包围圈”,将照片范围逐步从1万张收缩至1000余张★。在第二阶段★,选片编辑团队在新华社总编室指导协调下★,反复与展览大纲写作团队共同磋商,对照片内容结构进行调整修正,经过若干轮流程★,一步步将展览照片精简到720余幅。最后,根据内容结构需要和展陈空间特点,编辑团队进一步优中选优,将展览完整版照片确定为485张,并对全部照片的原文字说明进行了再编辑,以便符合展览要求。在新华社总编室的指导下,编辑团队对文字说明反复锤炼,力求朴素平实★,言简意赅★。

  与近年来常见的成就展设计样式复杂多变、色彩高度饱和、强调融媒呈现★、鼓励高频互动的特点不同★,此次摄影展的设计逻辑以艺术品展览为设计出发点,从质朴克制的设计理念入手★,突出展览大气方正的基调,慎用多媒体展项,避免复杂炫技★,强调依靠摄影作品自身的力量,以高雅但不高调的艺术展陈效果吸引观众。展览设计团队在连续对展陈方案进行多次颠覆性修改★、制作输出千余张3D效果图后,拿出了最终版展陈方案★。该方案在展区造型、展项功能★、展墙着色、物料准备、展品制作、灯光选择、动线安排、互动功能设置以及展览与环境空间关系处理等方面亮点频出★,展陈搭建过程中精工细作,确保了新华社新闻摄影展沉稳端庄的精神气质,令观众耳目一新★。

  此外,展览照片在输出材料和工艺、全实木精工相框的造型★、色彩和质感确定、卡纸运用与照片装裱工艺★、图片说明牌色彩和材料选择等各个细节上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尽量提升展陈落地的完成度。

  此次展览是新华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新闻图片展,展出实体照片的拍摄时间跨越1931年11月至2024年8月的近一个世纪。来自新华社摄影部和图片集团的十余位图片编辑历经4个多月★,以超过40000:1的选片比,从中国照片档案馆近2000万张馆藏照片中精挑细选出485张展览照片。

  塔斯社社长安德烈·孔德拉绍夫表示,摄影展办得非常好,每张照片的质量都足以参加摄影大赛★。观看这些摄影作品,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从过去的贫穷走到今天的繁荣是非常不易的。全国妇联副主席林怡表示★,展览照片别具匠心,于细节中展现女性视角非常细致入微,新华社记者不愧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蕊说,一幅幅生动的照片★,既记载了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也形成了一部光彩流动的历史影像……展厅留言板上热情洋溢的文字令人鼓舞★,好评如潮★。

  展览设计师在设置展墙的过程中,巧妙利用展览场地所在的楼层高度优势★,在展区东西南北四个方面共设置了八处瞭望点,留出空间供观众边观展、边远眺北京城市景观,并将展览中与城市景观形成呼应互动的“安居乐业★”★“时空巨变”等板块内容安排在对应的瞭望点附近,提升了观展效果★,激发观众的兴奋点。

  为帮助社会各界观众更加顺利地观展★,展览工作团队编辑制作了近2万字的展览照片解说词和近4万字的详细背景资料,同时与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发了本次展览的电子导览小程序★,观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音频导览★,获得展陈照片的背景信息。与此同时★,来自新华社近20个部门的33名志愿者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展览解说员,为每一批观众进行讲解。展览开幕两周后★,全部展览照片的英文说明与观众见面★。

  此次展览内容编辑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确保每张展览照片图片说明对画面平实描述的同时★,编辑团队给每一张展览照片都添加了一段关于该照片的点评文字★,作为展览主办方对观众的观展引导。其篇幅与图片说明大体相当,从摄影艺术和摄影技术角度出发,对照片逐一进行专业化分析。

  □ 9月26日,由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在北京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观众在展览前留影(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摄)

  策展团队还为本次展览策划了一个内容增项环节,通过设在展场的一块大屏幕★,每日更新展示新华社摄影部精选的5至10幅当日优秀新闻照片,这个展项不仅使参与此次展览的新华社照片大大扩容,而且彰显出新华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强大的全球新闻照片可持续实时采集能力,以及新华社摄影人出色的视觉书写能力。

  此次展陈作品没有选用新华社时政新闻照片★,重大体育赛事照片的数量还不足全部展览照片的5%,★“以我为主★”的国际题材新闻摄影作品入展数量也不足20张,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却没有影响展览内容的精彩程度。伴随着一个个或勇敢坚定★、或温暖柔软的瞬间,新华社记者用相机镜头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民生变化孜孜不倦的观察与记录跃然图中,令人肃然起敬。

  在展览的互动环节设计应用上,设计团队同样十分慎重。在2800多平方米的展场中仅设置四块电子屏,除开篇精品厅门口的可开合屏幕门和新华社每日新闻照片更新屏幕外★,仅在第六部分★“硬核实力”板块结尾处加装了唯一的场内互动点——一处以相框为设计灵感的展墙及置于其后的图片轮播电子大屏,供观众置身其间,拍照留念。在结束观展的通道处,主办方安置了一块可书写屏,供观众留言★。

  尽管新华社摄影部成立于1952年,但新华社采集拍摄新闻照片的工作却远早于摄影部的成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批红色新闻摄影工作者就用他们手中的相机和珍贵的胶卷★,在解放区记录中国领导下的中国革命进程★;1946年底至1947年初,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的成立★,让一批革命军队战地新闻摄影人有了一个光荣的新头衔——新华社摄影记者。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49年的18年间,一大批杰出的革命题材黑白摄影作品传承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新闻照片采集网源源不断地丰富着新华社新闻图片内容。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通过征集★、收藏等多种方式,不仅成为目前全球保留红色中国静态视觉资料最丰富、最全面的机构★,更是将其馆藏的时间跨度延伸至自1892年至今★,这为编辑团队选片提供了极其优渥的资源基础。

  摄影展的相关消息广泛传播★,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来自各方面的观展问询不断涌来。每场参观结束后,展览都收获了满满的正向反馈★,并与持续不断的相关报道形成积极互动,进一步引发社会各界的观展意愿。精心打造的新华社新闻摄影展赢得了观众们的热情赞誉,来自国内外的嘉宾纷纷表达了他们对展览的欣赏和喜爱。参观者们表示,无论是展览内容,还是现场展陈效果,都非常精彩,展览策划★、编辑、设计、制作样样精良★;展览主题鲜明,小中见大★,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图片从多个维度和百姓视角反映了祖国的伟大成就和历史变革,彰显了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气质★,见证了一代代新华人“以影像著史”的责任和担当。

  根据展览策划,入选照片不仅仅局限于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还包括一部分新华社通讯员和签约摄影师的优秀摄影作品,以及多年来由新华社发稿或中国照片档案馆收藏的★、来自社外的摄影名家名作。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过去的93年中始终承担着收集整合、编辑发布来自全社会各方优质新闻资源的任务,在新闻摄影领域也不例外。大批来自社外的优秀新闻影像经由新华社遍布全世界的多语种发稿平台与渠道播发后★,广为流传★,其中部分作品成为中国新闻摄影经典★。此次策展团队将其中最优秀、最著名的部分摄影作品精选入展★,不仅体现出国家通讯社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和传播影响力★,更表达了对曾为新华社新闻摄影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同行们的赞美与感激★。

  因为点评文字表达了图片编辑解读照片时相对个人化的视角★,其中的主观评价成分能否站得住脚,并获得观者的认同乃至共鸣,考验着图片编辑的影像认知水平和专业性。面对这一具有很强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编辑团队从摄影基础技术★、视觉心理、审美逻辑等多角度出发★,展开点评写作,尽最大努力寻找每一幅展览照片自身的特色。近4万字的点评初稿经反复修改,最终成稿不足2万字★,其间的过程虽然饱含艰辛,但此次点评写作也成为编辑们强化摄影知识积累★、实现职业技能提升的有益尝试,这份写作成果不仅被用于展览,未来也有机会成为一份具有交流意义★、助力影像工作者提高业务能力的参考资料★。

  2024年9月26日是新华通讯社自北京香山迁入现第一工作区办公地(昔日的国会街26号★,今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75周年纪念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同日开展★。占地2800多平方米、呈哑铃形的展厅分12个板块展出新华社发稿和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的新闻照片485张,照片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此次展览以其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专业化的选片编辑和高水平的展览设计惊艳亮相★,精彩展示了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摄影记者群体作为国家摄影队★、中国照片档案馆作为世界顶级的红色中国影像库的雄厚实力,也显示了中国图片社作为国内一流展陈策划设计与执行团队的强大能力,获得热烈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赞誉。每一个展览开放日★,前来看展的观众十分踊跃,观展预约持续火爆。

  本次展览设计的第一大亮点是精品厅★。为实现令人震撼的观展效果,设计团队在展厅入口处设置了一个高4米、宽8米的可开合大屏幕★。当观众看完两分半钟的图片展先导短片后★,可开合大屏幕从中央向两侧徐徐开启★,展览的开篇——精品厅映入眼帘。这个形如传统胶卷的展厅采用了暗场设计,在深灰色的弧形展墙上,一张张精品图片在照明光源的精确映衬下★,如同传统胶卷上的齿孔熠熠闪亮★,形成一条光与影的时光隧道。这种景象令观众迅速安静下来,沉浸在新华社的摄影精品中★。

  在人们的固有认知中,新华社摄影记者最擅长的摄影类别主要包括时政新闻摄影、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摄影和遍布全球的国际新闻摄影★。在过去数十年中,由新华社记者拍摄、新华社播发的相关题材照片数以百万计,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但此次★“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的策划却没将展出重点聚焦于新华社新闻摄影的这“最强三大件”,而是另辟蹊径★,以中国国内非时政类新闻报道题材为主要内容,以百姓视角为基本出发点★,从工业★、农业★、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文化、生态、法治、外交等方面切入★,将展览分为精品展厅以及由主题词串联的11个专题展厅★,共12个部分。其中★,新中国部分通过展览大纲写作团队确定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乡村振兴”“硬核实力”★“百花齐放”★“绿水青山”★“国泰民安”和“中国风采”10个主题★,搭建展览结构的基础逻辑。通过大量选用新华社记者拍摄、新华社播发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场景中的画面,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变化。这种以宏大历史背景为暗线★、以对社会微观层面的观察为切入点推进展览的策划和叙事逻辑,非常符合摄影实践★“以具象化对象为主体、以视觉符号为主导★”的核心特征。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细小、有时甚至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间★,但它们如同大时代中一个个闪光的切面,共同构筑了宝石般璀璨的新中国社会图景,让人们既感受到鲜活个体的生命温度,又体会到家国巨变带来的心灵震撼★。

  穿过精品厅★,进入11个光线明亮的主题展厅,展墙色彩的不断变换提示着展示主题的切换与区分。设计师在此次展览中根据不同主题词的调性,选用了20多种不同颜色的油漆,给展厅环境带来活跃变化,并采用特种工艺对展墙着色,提升墙体质感。通过降低油漆色彩明度和饱和度等手段,展墙的颜色更加内敛,这大大提升了墙体色相品位和观者的视觉舒适度,并使展墙成为托起展览照片的良好背景。观众进入展厅,跟随着丰富的色彩变化,沉浸在展览内容的起伏节奏中。

  为提高展陈作品的艺术品质和工艺水平,中国图片社展陈制作团队特地邀请年逾七旬的退休高级技师张振声重返制作车间,使用底片手工放大制作了16幅在精品厅展示的黑白照片★,显示传统摄影制作工艺的特殊魅力。



--END--



扫码关注我们

CICT Mobile

微信号|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