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应该分享可信★、可爱利来老牌★、可敬★、可记的中国故事。比如,自己亲身经历的★、鲜明且个人化的故事,是充满激情、令人信服的★;而关于人性之爱★、家庭之爱、国家之爱与弱者逆袭等题材的故事,是令人感到亲切的、可爱的,能够拉近距离的。能够体现普通人的忠诚、博爱、正直等品质的故事,是可敬的。还有,运用幽默★、真诚与充满艺术气息的故事★,是难忘的、让人印象深刻的。
潘维廉是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曾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在他看来★,讲述中国故事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主动分享中国故事★,世界将继续只听得到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故事。”他坚信,真实的中国故事会给人们带来希望。
对于青少年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经验★,刘晓明大使提出了五点希望与建议★。
最后,要精通★“英语”,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利来老牌,也是促进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功。同时,还可以赢得对方的尊重,使中国故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知己★”★,要读懂中国,包括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大政方针等,要知道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次,要“知彼”★,要读懂世界★,既要看到外界对中国有哪些关注点★,又要了解外界对中国存在哪些误解和偏见★,有针对性地讲中国故事,有的放矢,激浊扬清,增信释疑。第三,要学会“沟通★”,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用外国民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第四,要善于“交友”,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在交友中增进了解,激发共鸣,使中国故事润物无声。
刘晓明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只是领导的事,也不只是外交官的事,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每个人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都是中国声音的传播者。
谈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潘维廉首先强调了“和而不同★”的重要性。他相信★,如果先分享 “和★”,比如共同的梦想和中西方人民人性共通之处,人们就更容易接受中西方比如政治或经济上的“不同”。
怀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热情★,从2020年起,潘维廉教授担任★“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形象大使,并连续三届担任活动专家评审★。第四届活动于12月10正式启动后★,将吸引国内高中★、大学、来华留学生以及海外留学生报名参与,通过朗诵、演讲★、戏剧独白以及中华才艺等多种形式为海内外青少年提供一个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与世界交流的平台,引领更多青少年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为中华文化自豪代言。(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武一)
随着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任务★。刘晓明大使驻外多年★,一直在海外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潘维廉教授在中国生活35年★,一直用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中国发展变迁。一中一外两位嘉宾★,他们虽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但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在谈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时,两人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
日★,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电视台、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在福建师范大学隆重启动★。活动现场,中央外办原副主任、中国前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与厦门大学美籍教授、“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形象大使潘维廉作主旨演讲,分享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心得和建议。
1988年,32岁的潘维廉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工作★,举家迁移到厦门居住。当他开始向西方亲友描述真实的中国并非像西方媒体所写的那样★“可怕”时,亲友们表示不相信。“眼见为实★”★,于是在1994年,潘维廉驱车4万多公里环游中国,2019年又完成了2万多公里的重走中国行★。从1994年到2019年这25年间,他发现并记录了一个个平凡却不普通的中国故事。迄今他已出版了21本讲述中国故事的书籍。
刘晓明大使说★,在他外交生涯的半个世纪时间里,有幸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一方面,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也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同时,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各种误解★、疑虑甚至猜忌★。西方民众获悉有关中国信息的主要依赖西方媒体,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以偏概全,妨碍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