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技术手段之一★,但当前我国古籍数字化程度还不高。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20万种5000多万册(件)★,但实现数字化的不超过8万种,大多数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不足4万种。持续推进数字化★,中华文化典籍才能以另一种形态得到长期保存和传承★。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也让更多爱好者有了参与古籍整理的渠道。把人工智能处理过的文本,通过古籍整理平台分包给具有相关知识的人进行审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人才的不足。比如利来老牌,采用这一模式,全书近2亿字的《中华大藏经·续编》,吸引了全球900多名业余审校者参与,仅用时两年就完成了两个校次的底本校对与审核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合理挖掘人才资源★,古籍数字化就能步入量质齐升的快车道。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文化的力量,在于浸润人心。以数字技术开发古籍,创作生成新的文化作品和产品★,反映当代人的情感与生活★,才能让古籍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南京图书馆从美食入手,推出古籍类短视频栏目,将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食单》中的美食记载★“翻译”成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观众“追更★”★。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找准它们与当今时代的共振点,就能贯通古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原书影像与数字化文本相互对照,繁简字随时切换★;遇生僻词句,还能“查看引用”★,出处一目了然;可以360度观赏★,仿佛拿着真书在读……打开★“识典古籍★”平台★,《永乐大典》浓缩于方寸之间,读者得以更加直观深入地领略这部传世古籍的风采。
中华文化典籍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源泉。做好原生性保护的同时,不断加快数字化进程,定能让中华古籍资源存得住、找得到、读得懂★、用得好★、传得广,不断延续生命★、焕发时代光彩。
数字化不仅能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古籍,也降低了其阅读门槛★。去年9月,苏州图书馆上线★“古籍数据库移动版”,在原汁原味呈现古籍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文检索、繁简转换以及做笔记、注解★、修订等功能★。更多古籍变得可视化★、可触摸、可交互,有助于激发更多人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进一步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一些曾藏之名山的古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是数字时代的新气象。前不久召开的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上,12家古籍收藏单位新增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085部(件),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增至13★.9万部(件)。
加快把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数字化★,要做好人机协同、挖掘两方面的潜力。在整理古籍方面★,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可以进行识别、排序、校对★、结构整理等,准确率非常高★。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核校,就能大幅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