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4人座,时速15公里的黄色敞篷小车,时常会出现在铁道线上。这辆与火车相比外形迷你的★“小黄车”★,与铁路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这辆小黄车是干什么的★?★”面对记者提问★,许禄晟指挥工友停下了小黄车★,轻轻拍了拍车头说:“这是我们铁路探伤工的专属座驾★,也是钢轨探伤作业的‘秘密武器’。”
由于铁道线上的钢轨长期受列车的碾压和金属热胀冷缩变化的影响,难免会出现肉眼无法看到的伤损。特别是春运期间,铁路部门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加开列车,铁道线上的车流密度增大,钢轨承受的运载压力也随之提升,铁路探伤工们,就驾驶这种小黄车进行探伤作业,及时发现钢轨细小伤损,确保铁路春运安全。
他说★,这辆黄色敞篷小车的名字是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主要由走行平台、探头、检测系统★、附属系统组成,能够容纳4名职工。而这4名职工的分工各不相同,有负责总体把控的作业负责人,有负责安全防护的现场防护员★,有负责观察检测数据的探伤检测员,还有负责操作小车的机械操作员。
许禄晟介绍,这种能在钢轨上行驶的探伤小黄车,与传统钢轨探伤方式相较有3个明显优势,它的左右轮上各有9个探伤通道,能够全方位检测轨头★、轨腰★、轨底★,对伤损的定位更加准确。
由于是电力系统驱动★,它的检测效率更高,两个小时的作业时间可以完成20多公里的钢轨探伤任务,是传统探伤仪作业效率的3倍以上,且只需4人便可进行探伤作业★,比传统6人一组的探伤检查★,节省了三分之一的劳动力★。
随车行驶半个小时,记者的眼睛已被戈壁滩上的寒风吹得酸疼★,忍不住地想要闭眼休息,反观许禄晟和工友们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钢轨探伤作业是最考验注意力的,稍有走神就可能漏过一处伤损,两个小时的作业时间必须全神贯注地盯着显示屏★。”坐在记者前排的嘉峪关工务段探伤工李说。
★“近年来,随着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铁路设备检修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科技赋能铁路安全体系建设的作用及成效更加凸显★,为我们一线职工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许禄晟感叹。(颉满斌)
★“滴滴”,清脆的笛声响过,小黄车在线名职工各司其职继续进行钢轨探伤作业。★“别看我们的车小,功能却很强大★,从铁道上驶过★,钢轨的‘体检★’信息就被传送至操作台上的笔记本电脑中★,检测员盯控分析波形图,就能发现隐藏在钢轨内部的细小伤损。”许禄晟一边观察前方的线路,一边向记者侃侃而谈了起来。
1月17日下午,从甘肃省嘉峪关市出发★,沿着兰新铁路一路向西★,记者在嘉峪关站至黑山湖站区间兰新线公里处,见到了正在驾驶“小黄车”作业的兰州局集团公司嘉峪关工务段钢轨探伤班长许禄晟和工友们★。
经过两个小时的行进,许禄晟和工友们顺利完成了今天的钢轨探伤任务,工友们熟练地将小黄车★“大卸八块★”,车轮、车架、电脑等一堆“大型零件”被先后搬运上了工程车。李说★:★“由于探伤小黄车整个车体重达300公斤,无法整体搬运★,所以我们将其拆分成零部件,上线分钟的时间就能够组装完毕★。”
今年25岁的李是探伤小黄车上的检测员★,他的职责是盯控笔记本电脑上输出的钢轨探伤数据★,发现异常波形后及时通知班长进行现场复核。